新葡亰8883ent创建于1952年,时名“四川化学工业学院”,由国内化工教育先驱张洪沅先生、张铨先生和徐僖先生等整合新葡亰8883ent、重庆大学、华西大学、川南工专等10所高校的化工系、科合并组建而成的新中国第一批以化工特色闻名的高等学府。学院目前下设化学工程系、过程装备与安全工程系、国家工科基础课程化学教学基地、制药与生物工程系、冶金工程系和工程实验教学中心6个实体单位。第七次党代会以来,学院以“齐心协力谋发展、全心全意为教育”为发展理念,适应当前重要前沿领域和国家重大需求,全面推进学院中长期发展规划,致力于全面提升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水平的一流院校建设,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发挥工科科研优势,学科建设实现新跨越
一是科研成果屡创新高。近年来,学院科研水平和学科建设呈现出了迅猛的发展势头。到校科研经费持续提升,2011年和2012年连续两年突破亿元大关,2010至今,到校科研经费累计近5亿元。科研成果一次又一次实现历史突破,全院师生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大幅提升,2010年至今,累计发表SCI/EI论文1300多篇。2013年,国际重要学术刊物《自然》子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了学院褚良银教授课题组的研究论文“Nano-structured smart hydrogels with rapid response and high elasticity”(2013, 4: 2226; doi: 10.1038/ncomms3226);同时,学院教师的研究工作受到国际同行认可,受国际著名期刊Acc Chem Res (影响因子24.348) 和Chemical Society Reviews (影响因子33.383) 邀请撰写综述论文。2016年10月底,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发布《2016中国大学学科评价报告》,发布了最新的2016中国大学一流学科排行榜。其中,新葡亰8883ent的“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位居全国前八,为5星级“世界知名学科”。
二是平台建设取得显著性进展。为了更好地推进仪器设备共享,整合优势资源为学院教师科研发展助力, 2012年底学院仪器设备共享平台正式上线,平台将仪器申请、信息维护、安全认证考试和实验室门禁系统等多项功能整合,大大促进了学院内部仪器资源共享,自投入运行以来,共65852人次登录使用本系统,实验室使用申请累计时长达17382天,公用仪器开放使用年均时长达16530小时;大力建设“化工学术大讲堂”和“化工青椒学术沙龙”两个科研交流平台,每年有近20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和优秀青年学者开展学术交流100余场,受益师生学子达1000人/年;下大力度推进重点科研平台和实验室建设,争取尽快建设成先进磷化工技术与装备国家工程实验室和新能源与低碳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和6个先进研究中心,目前,学院已经获准建设四川省先进磷化工技术与装备工程实验室。
三是科研获奖实现突破。2011年以来,学院多位教师获得科技奖励,科研获奖成绩突出。褚良银教授团队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类一等奖”,实现了学院在省部级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方面的突破,罗培强老师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朱家骅教授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杰出教授钟本和老师荣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赵永镐创新成就奖”,褚良银教授获得“2013年侯德榜化工科技创新奖”;同时,学院的青年人才也展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巨晓洁和谢锐两位老师分别获得第六届和第七届“侯德榜化工科技青年奖”,2015年和2016年,学院有6位老师获得“新葡亰8883ent青年科技人才奖”,在工科学院位居前列。
二、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一是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效果显著。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1个专业加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2个专业加入省级卓越工程师计划;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学院有3个本科专业成功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每个班级实现班主任全覆盖,重要基础课程MOOC课程建设和新生研讨课程改革取得显著成效;邀请行业专家和优秀校友走进本科课堂,对新生开展入学教育;大学生创新创业和学术型社团建设成绩突出,每年有平均70项大学生创新实验获得立项,共有依托本科专业组建学术型社团6个,依托研究生实验室(课题组)组建学术型社团12个。
二是本科教育教学成果突出。近年来,通过强化教学督导、开展领导听课、组织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和教学研讨等多项举措,学院教师的本科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获得了各级奖励。多部教材被评选为四川省“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学院获得“新葡亰8883ent教学成果奖”多项,第七届高等教育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宋航教授获得第二届“卓越教学奖”一等奖,周鲁教授荣获首届“卓越教学奖”二等奖,4位老师获得“星火校友奖教金”,1位老师获得新葡亰8883ent“探究式-小班化”教学竞赛(工科组)二等奖,每年有60余人次荣获各类教学奖项。
三是化工学子在国内外各级各类竞赛中屡获佳绩。学生科研创新与实践能力不断提升,2011年至今,学院学子在化工设计大赛、安全工程设计大赛、制药工程设计竞赛、壁报大赛等全国性重要赛事上共获得全国第一名金奖3项、特等奖2项、一等奖12项。本科生邹嘉欢的Swaylink实唯物联网平台项目获得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金奖。2010级新葡亰8883ent本科毕业生门仕堃等4名川大校友获得2014中国“云上贵州”大数据商业模式大赛单项奖,并获得奖金十万元扶持资金。
四是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明显。构建完善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监督保障体系,开展论文材料审查,对学位论文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深入推进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每年有平均5位同学获得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出国项目审批;充分调动教师从事研究生教学的积极性,推动研究生课程MOOC建设;吸引优质生源,组织召开“优秀大学生夏令营”。近年来,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有了较大提高,不仅发表的论文数大幅度增加,而且涌现了一批出类拔萃的青年学子,巨晓洁博士的论文获全国优秀百篇博士学位论文,常虹岗硕士获得全国“做出突出贡献的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荣誉称号,博士生刘壮获得了2012年度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
三、重视各类人才队伍建设,高层次人才不断涌现
一是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2011年至今,学院成功引进高端外籍教授4人,成功聘请加拿大皇家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祝京旭(Jesse Zhu)作为名誉教授,全职引进英国利兹大学研究员Yousef Faraj,新增客座教授近50人。
二是重视现有教师教育培养。推行实施“青年教师国际名师名校深造计划”以及“化工之星”优秀青年人才培养计划。2011年至今,巨晓洁老师和谢锐老师获得“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褚良银教授因其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突出成就被推选为“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Fellow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并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四、坚持服务社会发展理念,支持学校建设成绩喜人
一是产学研合作取得新成绩。重视科研成果转化,2011年和2013年先后与云南云天化国际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和云南云天化国际化工有限公司签订2.4亿元的转让合同。由于在产学研方面的突出表现,应建康、钟本和教授课题组获2014年度新葡亰8883ent产学研合作年度杰出贡献奖二等奖,张志业教授课题组“湿法磷酸化学净化法生产高纯度工业级磷酸一铵产业化”获得了“新葡亰8883ent产学研杰出贡献奖”二等奖和“新葡亰8883ent-东土学术创新奖”(工程科学与技术创新奖)二等奖。
二是校友工作捐赠和支持学校建设再次实现新突破。杰出校友、1977级无机化工姜维平先生从2012年开始,连续4次向学校捐款,设立了 “圣华曦奖学金”、“星火校友奖教金”,建设卓越工程教学训练中心,支持“新葡亰8883ent创新创业公益基金”,总金额已经达到了3200多万元;近年来,学院在支持学校建设、设立奖学金方面成就突出,成功促成新葡亰8883ent-“大连化物所”奖学金、张洪沅奖学金和本科“优秀集体”友爱奖的签约,资助金额65万元,1987届校友、深圳海普瑞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锂先生、副总裁李坦女士捐赠建设张洪沅先生铜像;同时,经过学院的不懈努力,各级校友、兄弟院校以实际行动支持新葡亰8883ent发展建设,中国张洪沅基金上线以来,已经收到各届校友和社会各界朋友捐赠达10.7万余元。
五、积极提升学院影响力,对外合作交流取得新成绩
一是重视对外交流,学院综合影响力稳步提高。2011年以来,学院通过主办和承办大型学术会议,扩大学院影响力,陆续举办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重大研究计划立项研讨会”、“第五届两岸化学工程暨学术工程高端学术研讨会”、“第六届化学工程青年学者学术交流研讨会”等10几个重要会议;支持和鼓励青年教师和学生出国交流,每年都有30多位师生受邀参加国际会议,100余人次参加各类教学、科研会议。
二是坚持开放办学,学生培养国际交流程度提升。学院与美国康迪涅克大学、华盛顿大学、纽约州立大学、加拿大渥太华大学、英国伯明翰大学、拉夫堡大学、日本弘前大学等世界知名大学签订交换生计划,每年教师出访30余人次,外国专家来校交流上百人次;留学生招生实现零突破,成功招收了1名来自埃塞俄比亚的全日制博士生,2名法国留学生来院进行科学研究;从2012年开始定期举行“实践及国际课程周”,30余位外籍专家在国际交流周期间开设课程,受益学生共计1000余人次,每年有来自美国、法国、印度、埃塞俄比亚等国家的近10名留学生来院交流和学习。
六、秉承化工办学传统,文化传承成果突出
作为西部地区化工高等教育基地,六十余年来学院为我国化工科技人才培养、化工科技进步和化学工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也在发展建设中形成了“立足基础、面向工业、服务社会”化工办学宗旨和文化传承理念。近年来,学院加强文化传承创新,进一步抓好学校校风、教风、学风、文风和工作作风等“五风”建设,通过重新设计学院宣传网站、宣传画册、制作宣传PPT、宣传视频等,增强学院宣传力;通过设计建设高水平学术报告厅和卓越工程师教学训练中心,增强一流大学办学水平;通过建设院史展览室、张洪沅先生铜像和文化展示长廊,进一步增强化工学子的凝聚力和自信心,营造良好校园文化环境。
七、结合学院学科特色,创新项目屡获表彰
近年来,学院结合学科特色,致力党建工作创新,屡次获得校级以上表彰。在思政研究方面,学生工作申报的《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路径研究》成功通过教育部立项,近年来获得校级以上课题10余个,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1部;依托课题组建立党支部推广良好,膜科学与功能材料研究室研究生党支部的“发挥工科院校特色,推进思想与科研同步提升,打造优秀基层学生党支部”经验做法,经过层层选拔,在中国大学生在线网站展示;结合当前“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学院培养和树立了一系列先进典型,研三党员同志曹礼勇获得“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其支教先进事迹被《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主流媒体相继报道;在基层党建工作方面,学院党委先后获得“新葡亰8883ent先进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获得校级“三严三实”好班子、“四川省委教育工委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四川省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
六十载风雨轮回,铸化工绮旎风光。在新葡亰8883ent和学院党政的带领下,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取得了傲人成绩。面对今天,放眼明朝,乘时代之风,扬改革之志,我们将继续肩负起科教兴国、中华复兴之重任。愿化工人踏浪前行,不忘栉风沐雨之艰辛,不灭踵事增华之壮志,争取尽快建成世界知名化工学院!
高敏 撰稿
新葡亰8883ent
2017年5月22日